棉纺织业潜力大但须警惕过热 围绕技术进步产业升

发布时间:2019-05-14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理事长徐文英在刚刚结束的棉纺织市场与技术论坛会上指出,近两年国内新上纺纱能力有增无减,尽管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都很好,企业也没有出现大面积的产品积压,但应警惕棉纺增长过热。当前要引导投资向高技术、高档次、高起点发展,确保我国棉纺织行业长期稳定健康运行。    徐文英是在着重分析了这几年棉纺织行业的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后作出以上判断的。9 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棉纺织行业由国家投资为主转变为民间资本和外资为主,沿海地区一批纺织产业集群迅速形成,大中城市的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棉纺织领域。全国棉纺织国有企业的比重从1997年的71.4%下降到现在的15.6%,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棉纺织生产能力控制的格局。全国出现了山东魏桥、江苏华芳等拥有百万纱锭以上的棉纺织生产基地,解决了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入WTO以后,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棉纺织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发展进一步加快。2000年以后,棉纱产量年增长达100万吨,而且产销率均在98.5%以上。正是看到了棉纺织行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的巨大空间,许多投资者纷纷向棉纺织行业领域发展,一些棉纺织企业也着手扩大规模。到2002 年,我国环锭细纱机已达到5000万锭。棉纺织行业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外的棉纱市场。2002年,我国生产纱850万吨,出口 38.84万吨,棉制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216.3 亿美元,占全部纺织出口的35%。但是,快速发展的棉纺行业并没有改变依赖出口和以量取胜的格局,产品档次低。徐文英说,造成我国棉纺织产品档次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先进设备的比例低,90年代后期生产的纺纱设备只有20%,无 梭织机的占有率还不足20%,与国际先进装备相比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高档针织用纱、优质高支高密织物、优质多种纤维混纺纱和织物的生产需要,特别是纱疵、毛羽、条干、重量、单强等棉纱指标达不到高档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棉纺织行业今后的发展重点,应当是技术含量和产品档次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盲目增长。    徐文英分析认为,按照我国当前有关政策规定,进口细纱机要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并与压缩旧锭子挂钩才能引进,同时规定进口细纱机不予免税,这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制定的政策,对于保护我国棉纺织业乃至整个纺织产业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这项规定客观上将国际上不断推出的各种新型、高技术含量的纺织设备挡在了国门外,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我国棉纺织技术设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今后,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否则,只是在我们现有水平上扩大规模,势必距离越拉越大。特别是遇到一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美国对我纺织品重新设限、国家出口退税政策有可能调整等,都将会对棉纺织行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与会专家和代表对此也深有同感。大家认为,目前棉纺织行业量的扩充是市场需求增长的必然结果,总的发展方向是健康的、平稳的,呈螺旋式向上的趋势。但在局部地区、个别产品确实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苗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尽管徐文英提醒企业警惕棉纺过热,但对棉纺行业的前景非常看好。他预测,棉纱生产今后每年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市场棉纱(包括棉纱与化纤纱)总需求超过1000万吨,2010年达到 14 50万吨左右。当然,这是在技术含量提高基础上的增加,而不是在现有水平上的量的单纯的扩张。    针对目前棉纺织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徐文英提出了今后行业调整的具体意见。首先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棉纺织业调控手段。要建立市场预测报警系统,及时引导棉纺织行业的生产和投资;定期公布淘汰纺机产品目录,推进行业技术升级;规范市场秩序,实行行业自律,防止过度竞争,遵循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国家不要再用行政手段控制棉纺能力增长,取消国内细纱机准购证制度和气流纺纱机进口核准制度,放开细纱机进口限制。其次,大力支持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继续关注棉纺织行业列入国债技改的专项项目,在《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技术目录》中增加高档纱线、织物产品条目;国际先进的棉纺织设备、关键零部件应享受进口关税减免政策,《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中对环锭细纱机等设备进口应给以免税或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不能一概不许免税。    徐文英还从健全棉花流通体制、完善进口棉花配额管理、加强棉花质量的监督管理等三个方面,对与棉纺织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棉花问题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