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信息
同为纺机人,陶永生的这份产业情怀值得分享、点

发布时间:2019-05-14

      陶永生每天都会吃苹果,即使出差也不例外;每天早睡早起,坚持步行几万步......如果说成功的人什么共性的话,自律应该很能排得上一个了。
      在和精亚员工交流的时候听说陶永生常常下车间和一线工人们一起干活,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夏天,陶永生汗流浃背地出现在车间的情景也并不稀奇。他爱厂,也爱员工。在为员工安排宿舍的时候,甚至会考虑到要来照顾孩子的老人。
      他更爱这份事业。作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以空气工程为主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陶永生带领着精亚集团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空调除尘产业基地,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65%!
      江苏精亚集团董事长陶永生的愿景就是让精亚成为这个领域的隐形冠军。"精亚的设备可以改善纺织厂的工作环境,提高产品品质,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提供支持,所以,这份事业让我觉得很自豪也很幸福。”陶永生说。
人生最重要的决定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乡镇企业想要进入这个领域并不容易,不仅需要魄力,更要有战略眼光,需要有思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突破或储备,可当时该领域的重要技术、人才与资源都掌握在国有企业手上。然而当被问及是怎样的伟大梦想和初衷促使陶永生进入这个行业时,他却淡然地说,:“其实也没有什么伟大的目标,现在想想,进入这个行业似乎纯属偶然。”
      上世纪70年代,陶永生管理过缓蚀剂工厂,做过玻璃纤维厂的副厂长,到1984年,为了自身的发展他创办起了自己的企业——江阴县新桥玻璃钢制品厂,而让陶永生将目光转向纺织领域可谓机缘巧合。他有一个发小当时在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工作,偶然的机会陶永生结识了当时国内顶尖的纺织空调除尘领域专家——陆廷玮教授。在了解到纺织空调除尘设备在纺织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后,陶永生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决定:进入纺织空调除尘设备领域。在缺乏人才、技术,交通信息闭塞的情况下,为了扩大业务、寻求发展,陶永生采取了与科研院所合作的策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能有这种魄力和眼光,在当时的乡镇企业家中寥寥无几,陶永生就是用这种方式深刻践行了“科技就是生产力”。
      从1985年开始,陶永生陆续与上海玻璃钢研究所、上海纺织工业设计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建立起了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专家、技术人员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而陆廷玮教授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技术支撑,成为陶永生此后不断攻克空调除尘领域技术难关的“活力之源”。1986年陶永生将企业更名为“江阴市玻璃钢纺织空调设备厂”。
      “当时我们机械加工能力一点都没有,连最简单的挡水板框架都不会做。没有机床设备,也没有技术工人,在行业中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辈。”回忆起当年的状况,陶永生颇为感慨。可以想象,陶永生曾面对着怎样的压力,但他却选择了坚守,锲而不舍地在纺织空调领域深耕。
      可能谁也想不到,这家当年生产波形瓦、挡水板、通风管道、落水管的玻璃钢制品厂,日后可以成长为一个下辖4个子公司和1个研究院、1个工程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总资产15亿元、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今天的江苏精亚集团产业涉及纺织空气工程、净化空气工程、机电安装、风机、复合材料等几大系列,是全球最大的纺织空调除尘产业基地。
      陶永生风风火火的干劲、敏锐的市场意识,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服输的性格特质,都融入在精亚的发展历程上,成就了精亚日后的辉煌。
这机会我想试试! 
      1987年哈尔滨亚麻厂粉尘爆炸事件,使得国内对纺织滤尘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当时精亚有个销售人员针对市场信息提出企业可以尝试开发滤尘产品,陶永生心中没底,便与陆教授商量。由于滤尘设备的加工制造,技术要求比较高,陆教授并不看好当时的精亚:“这个产品的技术要求太高了,你们有什么能力和条件开发滤尘设备?不可能的。”陶永生明白,陆教授说的是实话,但他还是想把握住这个市场机会,决心试一试!事实证明,这次滤尘产品的开发是在市场形势并不完全明朗的形势下,做出的明智选择。
      “很多现在看起来简单的东西,但是由于当时加工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就是做不出来,只能自己不断摸索。”陶永生很感慨。1986年,陶永生买了几台旧车床,请来了几位上海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联合开发空调构件等相关产品。1988年末,在陶永生和陆教授的亲自推动下,全厂技术骨干都参与到了这个项目中,近3年的攻关,精亚集团在技术上就有了实质性突破,第一台“内吸式滤尘器”正式投放市场。这款带有企业自主技术的设备出现,让精亚开启了向纺织滤尘领域发展的步伐,也让陶永生的坚持有了成效。当然,陶永生的坚持和努力还深深感染了陆教授,从一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全力支持,他和陶永生携手让精亚在那些行业高不可攀的“老大哥”面前逐渐抬起了头。
      “事实上当时的状况的确比较模糊,我觉得当时甚至有点稀里糊涂的着手去做的。不过既然市场需要,我们就可以去做,只要能满足需求就会有市场。”也正是由于陶永生这种不服输敢创新的精神,才成就了精亚的今天。
      然而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仅仅靠一个产品的成功,正当精亚准备用内吸式滤尘器打开市场的同时,一场新的风波又出现在了眼前。
这个东西做不出来? 
      随着国内滤尘市场的不断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一些纺织厂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瑞士洛瓦公司生产的板式滤尘器,由于它占地小、除尘效率高,很受中国市场的欢迎,国内一些制造厂纷纷开始仿造。板式滤尘器的出现,使精亚内吸式滤尘器的销售受到了一定影响。但陶永生并没有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很快开始了勇敢而又艰难的新探索。
      陶永生回忆道:“有一次,我和陆总一起去当时国内最大的滤尘设备生产厂家考察,看见他们的板式滤尘器,看到他们的加工装备,对我触动非常大。当时我就暗下决心,我们也要提高生产能力开发先进的滤尘设备。回来后,我把想法与陆总进行了沟通,探讨产品开发事宜,研究部署新品开发工作。通过对当时德国LTG、瑞士洛瓦公司等滤尘产品的深入研究、分析,根据当时滤尘技术动态和发展趋势,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开发出了蜂窝式滤尘器生产的技术路线。”
      创新的过程总是充满磨难。技术路线出来了,新产品进入试制阶段,一天技术负责人来找陶永生说:“陶总,这个东西加工难度太大了,做不出来。”当时的精亚已经在这个产品上研究一两年,投入了可观的人力、物力、财力,陶永生预想过会有多种状况:加工设备的问题,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问题等等,要得到新产品就必须先解决问题,陶永生找陆教授沟通。但当时陆教授也给不出行或不行的明确回复。两难情况下,陶永生选择了咬牙坚持,最终,收获了成功,技术问题得到解决,这款新产品迎来了技术鉴定。
      1995年,精亚研制开发的“JYFO型蜂窝式除尘机组”在山东潍坊四棉召开鉴定会,经专家鉴定该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蜂窝式除尘机组”被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确立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十佳专利”金奖和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随后,这款产品迅速在纺织行业刮起了“蜂窝旋风”,纺织行业奠定了精亚在国内同业中的领先技术地位和市场优势。
      创新如同熔炉,铸就了企业发展的辉煌成果,也铸就了那些具有强烈坚持精神和进取意识的优秀企业家,陶永生无疑已是其中一员。据了解,当时开发新的滤尘技术几乎是行业里的一片“荒漠”,根本没有现成的理念和成熟的模式,精亚便“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去探索和试错。拼命、执着、敬业、踏实也成为了陶永生的性格标签。
梅花香自苦寒来 
      创业不易,除了市场,企业的工商、税务、人才招聘、生产经营……千头万绪,让陶永生忙到焦头烂额,但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在同业的“老大哥”还没有想起要借用相关的技术平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时,陶永生的市场意识、技术创新意识已经觉醒了。“那个时候我之所以非常重视技术,是因为周边的几个大厂,不管是在技术、专业、人才储备上都比